为进一步推动化学系党建工作规范提升专项行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学质量,2025年9月28日,化学系成功举办了第二期党建沙龙活动。本次沙龙邀请李志英教授围绕“如何讲好一堂课”展开深度分享,李教授以其深厚的教学积淀与充满热忱的思考,为全系教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教学思想盛宴。
叩问初心——为何要“讲好”一门课?
李教授将教师怀揣“必须讲好”的强烈愿望置于首位,视其为一切优秀教学的源泉。她指出,将课堂从“工作”升华为“作品”,需要教师甘愿为一次精彩的讲解殚精竭虑,为一次有效的互动欣喜不已。在提升教学能力方面,李教授提出构建“双向学习”闭环的建议,教师既要主动走进他人课堂,汲取优秀教师在课堂导入、教学节奏把控、应对学生提问等方面的“隐性经验”,也要勇敢开放自己的讲台,邀请老教师听课并虚心接受建议。老教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能精准指出课堂中的问题,教师以“空杯心态”记录改进内容,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教学能力的“靶向升级”。正如李教授所说:“一堂好课是磨出来的,更是在碰撞与反思中炼出来的。”只有在双向交流中主动破局,才能让课堂从“合格”走向“精彩”。
锤炼匠心——系统化构建卓越课堂的五维路径
李教授结合自身30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深入阐述了“如何教”的五大核心要素。她首先精准剖析了当前师生在“教”与“学”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从学生视角来看,存在“公式多、概念抽象,感觉像天书”“不知道学了这个有什么用,和未来工作有什么关系”“计算复杂,容易出错,缺乏成就感”等问题;从教师视角来看,面临着“如何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如何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纸上谈兵’转化为‘实战能力’”等难题。
针对这些问题,李教授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总体教学理念。教学核心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最终实现“我会用”。以兴趣驱动为基础,告别枯燥,让课堂“活”起来;以学以致用为目标,紧密联系生活与科技前沿,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以赋能成长为核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李教授主张“深度”与“广度”并重。既要确保基础理论的系统性与扎实度,又要巧妙融入学科前沿动态与科研实例。具体内容包括“从生活中来,到科学中去”,巧设引言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构建“故事线”告别碎片化知识,知识拓展注重讲解“为什么”而非仅仅是“是什么”。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李教授倡导采用互动式课堂,让学生成为主角,告别“满堂灌”,拥抱“启发式”教学。她分享了问题导向、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变为思想碰撞的场域。善用可视化与信息化工具,让抽象概念“看得见”,强调教学与实验联动,让理论“落地”,并使用多元化的考核与反馈方式。李教授还进行了示范课演示,通过动画演示了高锰酸钾法测定水中化学耗氧量的滴定方法,让教师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整场讲座,李志英教授妙语连珠,其富有哲思的见解与饱含深情的讲述,引发了全场教师的强烈共鸣。一位青年教师会后感慨:“李教授的讲座,如同一盏明灯。她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卓越的教学始于一份不灭的热情与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之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思考‘怎么教’,更要时刻叩问自己‘为何而教’,并努力将今天学到的方法付诸实践。”
本次化学系第二期党建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是化学系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全系教师潜心教学、追求卓越的热情,共同推动化学系人才培养工作迈向新的高度。未来,化学系将继续举办此类活动,促进党建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培养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校对: 赵强 乔洪涛 王迎进
一审: 赵强 二审: 王迎进 三审: 刘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