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先进个人 苗常青

苗常青,男,1980 年 12 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自 2003 年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他深耕教学一线二十载,始终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使命,用严谨治学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卓越的育人成效,展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崇高师德风范。
一、深耕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化学系骨干教师,苗常青老师长期承担《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核心课程教学。他深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始终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了 “理论奠基 — 实践强化 — 创新拓展” 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他引入前沿科研案例,将抽象的化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结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担当团队建设,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作为教研室主任,苗常青老师将青年教师培养视为己任,构建了 “导师制 + 常态化教研 + 实战淬炼” 的培养体系。他为每位新进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通过 “一对一” 结对指导,带领班丽君、贾艳华,王薪等青年教师打磨《物理化学》课程教案。同时,他定期组织常态化教研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下,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三、以生为本,搭建学生成长桥梁
苗常青老师始终将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首位,用爱心与专业为学生点亮前行之路。针对考研学生,他打造 “精准化辅导体系”:建立 “一对一” 辅导,深入了解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爱好,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复习计划和院校选择方案,并提供历年真题及自编复习资料。2024 年,他指导的 5 名学生全部被知名高校录取,其中 4 人考入内蒙古大学、郑州大学等 211 院校,升学率达 100%。学生王莺莺感慨:“苗老师不仅帮我制定复习计划,还在我焦虑时耐心疏导,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考研之路。”
四、科研育人,践行学术报国使命
苗常青老师秉持 “科研反哺教学” 理念,聚焦稀土配合物及理论计算领域,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横向项目 1 项,发表 SCI 收录论文 20 余篇,其中《Structure, slow magnetic relaxation behavior and bacteriostatic activity of a novel Dy4 cluster》等研究成果揭示了稀土配合物的抗菌机制,为新型环保材料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他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生动分享科研背后的科学思维和攻关故事,引导学生树立 “科技强国” 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爱国情怀。
五、荣誉与评价
苗常青老师的辛勤付出赢得了师生的广泛赞誉,曾获山西省优秀辅导员、忻州师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同事评价他:“是教学改革的先锋,更是师德传承的典范,总能用热情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学生们则称他为 “最暖心的引路人”,用专业和爱心为他们铺就了成长之路。
二十载春秋,苗常青老师以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准则,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书写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他用行动证明,师德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耕课堂的坚守、助力成长的担当和无私奉献的情怀。未来,他将继续以匠心育桃李,用初心铸师魂,在立德树人的征程上砥砺前行,为教育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优秀教师 董智云

2017年2月,带着对三尺讲台的敬畏与对高等教育的敬仰,我踏进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高校教师,以一颗赤诚之心和满腔热血回报祖国的培育和党的教诲。自工作之日起,在系领导的殷切关怀和帮助下,我积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积极参与学生管理,时刻不敢大意,勤勤恳恳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求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现从如下方面汇报自己工作以来所取得的些许成绩。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我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对标、政治上对表、行动上对照,时时处处与党中央同频共振。我热爱党、热爱人民,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决执行学校党委各项部署,服从安排、不讲条件。工作中,我把理论学习融入课堂教学、科研攻关和学生指导,用具体行动诠释党员标准,用实际成效检验党性修养。
二、教学业务方面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始终以师德规范为镜,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为纲。讲台上,我深耕课程思政,把“干巴巴”的有机反应讲成“有温度”的人生课,让苯环的共轭π键承载家国情怀,让手性中心的R/S标记折射科学精神,在每一次断键与成键间植入安全、人文与创新的种子,实现“知识探究”与“价值塑造”同频共振;讲台下,我虚心向名师求教,精雕BOPPPS模型,细化过程性考核,将“认认真真备课、兢兢业业教书”写进日常。2020年获评忻州师范学院“教学能手”;2022年获山西省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有机化学》被认定为院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023年《有机化学》课件被评为校级精品课件;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以来,我带领团队聚焦“日常教学、课程思政、队伍建设”三轴,推行“集体备课-主题研讨-精磨课堂-多维评价”四步工作法,将教学任务颗粒化、教研活动规范化,2024年,“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教改路上,我主持山西省高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篇,我将继续以科研的严谨反哺课堂的鲜活,努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三、科研方面
科研是我的“第二课堂”,亦是教学创新的“隐形翅膀”。我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参与—成果反哺”三向循环,把实验室当作课堂的“延伸段”,以“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为准绳,在站稳讲台之余潜心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让最新数据与教学案例同步上线,实现科研与教学同频共振。近五年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各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学生一作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持续为《有机化学》注入前沿“催化剂”,使课堂与学科热点同速更新。未来仍将在高水平论文、专利转化与教研融合上稳步进阶,让科研之火长燃教学之灯,以科研与育人的双向奔赴,共促共赢。
四、学生管理方面
2020.09~2024.06期间担任化本2001班辅导员,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的工作热情,严格要求自己,作为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日常事物的管理者,更是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宽严结合,关爱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贯彻落实学院相关文件精神,尤其在各项评优评奖评助的过程中,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获得同学的一致认可;注重特殊群体问题的解决,关注特殊学生,对单亲家庭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照顾,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班级获评2021~2022学年校“先进班集体”,个人获评2022年校“优秀辅导员”。
承蒙学校与化学系领导的鼎力扶持,更靠同事并肩托举,我才在讲台上站稳脚跟,在实验室里摸出门道,在育人路上找到方向,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集体智慧。前辈一句点拨,让我少走许多弯路;同事一次示范,让我茅塞顿开;学生一条反馈,让我及时纠偏。往后我将继续努力,戒骄戒躁,扬己所长,补己所短,再聚合力,再赴新程,以期不负期待。
优秀教师 王宏亮

王宏亮,副教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苏州大学应用化学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包括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主持省市级项目共4项,主持科技部开放课题1项,第一作者在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New J. Chem、Polymer Chemistry、Dyes and Pigments等重要SCI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篇,CSCD论文一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
2019年9月来校参加工作,现任忻州师范学院化学系教师。作为一名党员,工作务实,作风严谨,善于学习,在教育战线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能时时处处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在教学中,他结合化学学科实验教学的特色,鼓励学生探究化学现象,动手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索、体验式教学,使得学生主动性学习、学科素养得到提高。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融入于日常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科热情,坚定学生学习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关注生活困难学生,给学生捐款,所带毕业生考取吉林大学1人,兰州大学2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5人。
在科研方面,主持省教育厅项目及忻州市科技局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社会服务等项目,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在科研上钻研课题、深耕科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业务水平,同时辅助教学,开拓视野。面对多元文化和社会对教育的冲击,面对学生日趋复杂的思想和多样的心理,他积极参与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和教学法的实践,在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中,申请了院级项目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作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和科研业务水平,培养更多优秀学生。
【主要研究成果】
一、研究课题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分子尺度匹配微扰ESIPT构建特异性荧光探针用于GSH原位定量分析” (项目编号:22277104),2023.01-2026.12,54万元,参与。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化学精准修饰高分子材料在水体低浓度有毒有机污染物治理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51773144),2018.01-2019.9,61万元,参与。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可溶液加工的共轭聚吡咙的设计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项目编号:51803143),2019.01-2021.12, 26万元,参与。
4.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可溶液加工的芘、芴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项目编号:2020L0539),2020.06-2022.06,3万,主持人。
5.山西省教育厅大创项目 “基于芴、噻吩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项目编号:20210627),2021.05-2023.05,0.6万元,主持人。
6.忻州市科技局项目,“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去除水体持久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项目编号:20220510),2022.12-2024.12,2万,主持人。
7.江苏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多孔框架材料的自组装及其去除水体持久有机污染物的研究”(项目编号:20220016),2020.05-2021.12,3万,主持人。
8.国家科技部智能纳米环保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多孔型有机聚合物的制备与低浓度有机持久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项目编号:20230008),2024.01-2025.12,5万,主持人。
9.默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横向项目,抗心脑血管疾病医药中间体5-氮杂吲哚-2-甲酸的合成研发(项目编号:20220380),2022.06-2023.06,5万,主持人。
10.忻州东方学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基础教育实践实训研究(项目编号H20240080)2024.12-2025.06,25万,主持人。
二、代表性论文
[1] Hongliang Wang, Yuxuan Lv, Jiayue Xu, Tingxiu Guo, Xingyu Xu, Haiping Li, Haixian Ren*. A novel ESIPT-based ratiometric fuorescent probe for selective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hydrazine hydrate in vivo.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26, 344, 126697.
[2] Hong-Liang Wang, Fu-Gui Xi, Xing-Yu Xu, Yu-Qing Yan, Jing-Yu Sun, Xiaobo Luo, Peiyang Gu, Shiyuan Zhou*. Construction of a platform to develop 3D ionic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via a post-modification strategy for efficient adsorption of charged organic pollutant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5, 360, 131124.
[3] Hongliang Wang*, Yu-Ting Du, Xiao-Juan Zhang, Hai-Xian Ren, Lu Qin, Xiao-Bo Luo, Pei-Yang Gu, Lingyun Xu Shi-Yuan Zhou*. A metastable small organic molecule for secure memory devices. New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4, 48, 859-865.
[4] 王宏亮*, 张晓娟, 任海仙. 线粒体靶向的次氯酸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成像研究.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23, 35(10), 2417-2423.
[5] Hongliang Wang*, Yu-Ting Du, Xiao-Juan Zhang, San-Hu Zhao, Jian-Feng Fan, Xiao-Rui Su, Xiao-Min Sun, Shiyuan Zhou*. Adjustment of active protons of end-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s in small molecules for different memory characteristics. Dyes and Pigments, 2022, 205, 110570.
[6] Hongliang Wang, Pei-Yang Gu, Hua Li, Jing-Hui He, Jun Jiang, Yujin Ji, Youyong Li, Qingfeng Xu, Jian-Mei Lu*. Fluorene, pyrene, and thiophene-based donor-acceptor asymmetric small molecules for solution-processable memory performance. Dyes and Pigments, 2018, 151, 28-34.
[7] Hongliang Wang, Feng Zhou, Linxin Wu, Xiong Xiao, Pei-Yang Gu, Jun Jiang, Qing-Feng Xu* and Jian-Mei Lu*. An all-in-one memory cell based on a homopolymer with a pyrene side chain and its volatile and nonvolatile resistive switch behaviors. Polymer Chemistry, 2018, 9, 1139-1146.
[8] Hongliang Wang, Yun-Fei Feng, Na Liang, Bao-Long Li*, Hai-Yan Li. A (3,4)-connected two-dimensional copper coordination polymer with a 2D→3D polycatenation network.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10, 964, 5–8.
[9] Hongliang Wang, Yunfei Feng, Na Liang, Baolong Li*, Yong Zhang. Two nickel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flexible ligand 1,3,5-tri(1,2,4-triazol-1-ylmethyl)-2,4,6-trimethylbenzene.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09, 12,1161–1163.
三、专利
[1] 王宏亮*. 一种化学实验用废液收集装置. 专利号:ZL202021519513.0。
[2] 杜宇婷, 王宏亮 一种次氯酸根荧光探针及其制备和应用、次氯酸根的检测方法. 专利号:ZL202110870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