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光学功能材料与肿瘤防治研究人才团队

时间:2025-03-20 08:18:13  作者:  点击量:


团队简介

光学功能材料与肿瘤防治研究人才团队成立于20241月,由化学、生物学与医学交叉学科背景的8名核心成员组成。团队负责人胡伟(新型光学材料及分析技术开发),团队成员翟保评(卟啉合成与光动力治疗)、李志英(纳米荧光探针与生物检测)、孙金鱼(NIR-II有机染料合成与优化)、高永娥(蚕丝蛋白纳米药物递送)、李娜娜(AIE材料与致癌气体检测)、李莎(活性硫荧光探针与肿瘤机理分析)、王尉波(肿瘤代谢分子荧光蛋白技术),围绕肿瘤防治核心目标,聚焦光学功能材料创新与诊疗技术开发,形成预防-机理分析-诊断-治疗-术后评价全链条研究体系。团队重点突破第二近红外(NIR-II)材料在肿瘤精准诊断与光动力治疗中的性能矛盾,开发高灵敏致癌气体检测试剂盒、NIR-II原位示踪技术及纳米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同时结合卟啉合成、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活性硫荧光探针及肿瘤代谢分子动态调控机制研究,推动多标志物协同检测与协同治疗新策略。近五年成员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等省部级项目9项,总经费超100万元,获批专利4项,构建产学研协同网络,为肿瘤早筛、精准诊疗及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肿瘤预防与机理分析

负责人:李娜娜、李莎

通过设计基于聚集诱导发光(AIE)的荧光探针,开发高灵敏致癌性挥发性气体检测试剂盒(如异丙醇),优化探针结构与载体材料,提升检测的稳定性和实用性。利用AIE探针实现气体实时可视化监测,为肿瘤预防提供技术支撑;构建“一匙双锁”荧光探针,结合动态成像技术,解析肿瘤发生过程中多标志物协同作用机制,突破单一指标评估的局限。

NIR-II光学材料开发与诊疗一体化

负责人:胡伟、翟保评、李志英、孙金鱼

合作合成蒽桥连硅罗丹明和蒽桥连卟啉稠合体,分别作为NIR-II染色剂和光敏剂,解决染料吸收/发射波长与亮度、稳定性间的矛盾;系统研究染料构效关系,优化光物理性能,实现肿瘤早期精准诊断与高效光动力治疗。

靶向药物递送与协同治疗

负责人:王尉波、高永娥、

基于丝素蛋白构建酸响应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结合聚多巴胺光热效应,实现药物靶向释放与协同治疗;筛选乳腺癌K-ras突变基因靶标,通过功能化修饰提升药物穿透生物屏障的能力;利用NIR-II荧光成像技术评估药物分布及疗效,优化术中实时引导与术后评价。

研究成效与创新突破

团队通过改造罗丹明取代基结构,开发出高灵敏荧光传感技术,成功实现肿瘤原位识别与代谢动态成像,并构建了多种近红外发射荧光探针,应用于复杂细胞代谢原位分析、氧化应激、自噬、铁死亡及炎症机制研究。这些探针在活体成像中展现出优异的穿透深度与信噪比,精准揭示病理微环境动态调控规律,为肿瘤代谢研究与精准诊疗提供了创新工具链。

罗丹明的改造示意图

贵金属纳米簇成像技术完成肿瘤精准识别

肿瘤代谢的原位成像分析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