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团队
您当前的位置: 本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团队 > 正文

荧光探针构建及生物应用团队

时间:2025-03-20 18:26:07  作者:  点击量:


荧光探针构建及生物应用团队成立于202311月,由以下成员组成。

任海仙,教授,理学博士,山西交城人。研究方向聚焦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分子荧光探针的开发、分子信号通路的光学成像和分子诊断等研究。

王宏亮,副教授,工学博士,山西大同人。从事超分子化学、荧光探针的研究。

杜宇婷,副教授,理学博士,山西神池人。从事分子识别、荧光探针的研究工作。

温维,讲师,理学博士,山西大同人。研究兴趣为有机荧光探针的构建及光动力治疗。

张倩,讲师,理学博士,山西介休人。研究方向为生物无机和功能配位化学,主要从事卟啉及金属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抗癌性能。

本团队专注于解决人类健康与疾病领域科学难题,主要关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预防。通过研发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致力于实现疾病标志物水平的原位可视化,为生物学医学疾病病理研究、诊断与治疗提供高效工具。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一、基于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机理(ESIPT)谷胱甘肽(GSH)特异性探针的构建

谷胱甘肽(GSH)作为影响机体健康的风险因子,其浓度异常是帕金森病、肝损伤、癫痫和癌症等疾病的重要信号,了解它的实时水平对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及病理研究至关重要。

二、构建近红外荧光探针实现癫痫小鼠脑内谷胱甘肽(GSH)等生物硫醇的原位检测

癫痫发作引起的脑损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与兴奋性毒性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有关。生物硫醇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早期预测癫痫的生物标志物,其在癫痫发生中的潜在生物学作用还没有完全被了解。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a)制备了近红外发射荧光探针实现对内外源硫醇的检测;b)构建可冲破血脑屏障的近红外红色荧光团,精准实时监测细胞水平的硫醇;

三、谷胱甘肽(GSH激活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乳腺癌光动力治疗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乳腺癌在早期进行诊断并予以治疗,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因此挖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或监测乳腺癌发展状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开发一种安全、高效的新型诊断和治疗策略,以实现靶向杀伤原位肿瘤,有效抑制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对乳腺癌诊断、分期、分型和治疗都有很深远的意义。本工作拟发展系列GSH激活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用于乳腺癌光动力治疗。

四、AIE类近红外荧光探针及其诱导的光动力/光热治疗

本工作拟发展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基团骨架的近红外荧光染料体系,该体系以Cardipyazo-Cardipy骨架为核心结构,使得整个荧光分子具有缺电子中心,阳离子特性增强其水溶性与细胞膜穿透性,通过调节不同的电子给体,构建D-A-D型荧光分子模型,提高其荧光量子产率及光稳定性,同时由于分子结构中存在氮正离子,进而可以靶向线粒体,进一步提高生物成像的精度;将蒽引入探针分子体系与荧光团组成螺共轭结构,通过自旋-轨道电荷转移系统,提高3O2的产率,可逆释放1O2,进而达到增强光动力治疗效果的目的。最终实现荧光成像引导光动力/光热疗法协同治疗肿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