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化学系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我系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注重通识性,突出师范性,强化实践性,培养创造性,制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要求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集中反映人才培养的目标、思路和规格,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形成本科教学体系,优化本科教学结构的重要环节。为此,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注重通识性。适应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强师范教育的通识基础,强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科学处理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前沿的关系,使学生获得厚实的知识基础与自我扩展知识的能力。注重在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过程中,帮助学生实现了解国情、培养能力、完善道德的目的。

2、突出师范性。依据我院办学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为核心的综合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着眼教师专业发展,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在培养方案中要适当增加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同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与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师技能。

3、强化实践性。针对实践教学偏弱的问题,要积极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恰当处理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要加强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建立校内模拟实习机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各类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4、培养创造性。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必然要求。针对创新教育薄弱的问题,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课程,挖掘创新教育内容,推进创新教育;二是将各类科技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5、强调完整性和系统性。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把课外学习纳入到培养方案之中,确立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板块,科学安排公共课、教育类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解决好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如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应先确定知识点(知识点就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性、完整性的构成课程内容的相对独立的小单元),理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课程体系;专业选修课要在基础课和必修课的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专业特点灵活设置课程。安排各类课程时,既要考虑课程的衔接、先行、后续的关系,即纵的关系;又要审慎处理课程间的重复、交叉、拓宽的关系,即横的关系。要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在教学方案中的地位、份量、作用,合理确定每门课程的适当位置和教学时数,保证学生形成先进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二、科学处理教学内容

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就要集中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增删取舍。课程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也是检验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的标准。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我系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总体上适应师生的实际和培养要求,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教学内容偏深、偏难,师生负担重,学习兴趣不高。二是部分专业选修课流于形式,其内容未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起到深化和拓展作用,三是个别专业课程体系落后,内容陈旧,知识点次序排列不当,造成教学内容混乱,学生无所适从,兴趣下降;少数课程内容过于超前,教师“现炒现卖”,学生难以接受。四是个别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又不思进取,青年教师尚未闯过教学关,难以驾驭课堂教学,引起学生不满。

针对上述问题,全系教师必须树立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质量观,树立既注重经典理论传承,又强调实践创新;树立既沿用系统的理论讲授法,又采用启发、讨论、研究、案例教学等综合教法的教学观,树立既面向学生整体,又促进个体发展的学生观的新型教学理念。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一是必须从我系生源实际出发,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我系生源总体质量不高,设计和处理教学内容绝不能千篇一律,一本讲义用到底,要正视差异,区别对待,才可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二是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跟着教材走”,教材提供了一个体系,一种框架,一种范式,整合了学科一些的知识点,但并非金科玉律,处理教材内容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学生想学什么,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获得何种技能和素质,是我们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依据。处理教材内容,完全可以剔除陈旧过时内容,增加新鲜科学内容,可以打乱原有知识点的排列顺序重新整合和凝炼;重点内容重点突破,讲课讲透,一般内容提出要求,采取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形式加以解决。三是教师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成果和比较成熟的思考整合进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点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三、着力优化课程体系

经过十几年本科教学实践的检验,我系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方面是合理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模块过于单一,基础性课程强调的不够;二是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存在随意性;三是实践实验课程不够突出,不利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今后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更新理念,转换思路,努力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具体来说,课程体系由两大板块和四大模块构成。

(一)课堂教学:包括公共课、教育类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四大模块。

1、公共课

公共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前者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与基本能力进行综合教育的课程。后者则贯彻文理渗透原则,打破文理界限,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类课程由学院统一安排。

2、教育类课

教育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的主体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和教育管理理论,初步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其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坚实基础。除了学院统一规定的必修性教育类课程外,我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些选修性教育类课程。

3、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扎实而宽厚的理论基础。可在跨一级学科或一级学科范围内加以设置。

4、专业课

专业课是在学习学科基础课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增强专业素质的课程。专业课分为两个部分: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前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后者则应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专业特点,适应专业发展要求设置课程,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和自身兴趣选修课程。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课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主要包括军事训练、课程实习、教育见习、扶贫顶岗实习支教、专业实习、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职业道德养成与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劳动教育等实践环节;选修部分可设置中小学教育教学系列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技活动、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等实践环节。今后应进一步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在明确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全程实践教学,使实践项目之间形成内在的逻辑关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力求构建完整系统的本科教学体系,形成本科教学特色。



2017年12月



关闭